答:山东快书-新编武松打虎
当哩个当,当哩个当,
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!
闲言碎语不要讲,
表一表好汉武二郎,
那武松,今年二十郎当岁,
学武就在绿荫场。
前几天,武松出征去大马,
连战连胜威名扬,
先是小组得第一,
再胜一场进四强,
又一场血战得了胜,
决赛来到景阳岗。
景阳岗上有老虎,
“太极虎”仨字有名望。
武松艺高人胆大,
何惧老虎逞凶狂!
前不久打他四五回,
每次让他受点伤!
武松这里要上阵,
不料想,后面来了大阎王!
后面来了催命鬼,
督战的黑三叫宋江。
宋江这阵挺难受,
一天到晚犯思量----
这一年,山寨里面不景气,
叫俺心里堵得慌!
奥运会,矮脚虎带兵去夺票,
连战连负泡了汤,
燕青小乙再出战,
领着女兵上战场,
(白:女兵?都有谁呀?)
顾大嫂,孙二娘,
还有英豪扈三娘,
清一色的是姑娘。
不承想,一下子输了个0:8,
输的姑娘没嫁妆,
输的俺脸上没有光。
这头按下且不表,
山寨后院开了江----
李逵那厮吃醉酒,
罢赛闹到忠义堂……
按下葫芦起来瓢,
只有武松能指望!
兄弟耶,
求你用力去打虎,
求你为俺脸增光,
只要你能打老虎,
就能帮俺度饥荒。
山寨里,备下银子六十万,
六十万银子做奖赏!
兹规定----
武松不许再饮酒,
不许东张又西望,
不许打盹不许睡,
不许脱了光脊梁……
如此这般说一遍,
武松心里着了忙----
叫俺打虎俺就打,
哪来这些鬼名堂?
思思量量上了山,
腰发硬来腿发僵,
见了老虎就要打,
卡嚓嚓!哨棒打在树身上!
太极老虎发了威,
两眼一瞪象铃铛,
老虎张开血盆口,
两口咬伤武二郎!
宋江这回傻了眼----
我娘哎!办事这么不顺当!
指望武松给**,唉!
这一来,山寨的大王怎么当?
这就是,武松打虎新小段,
打虎未成----
莫怪武松怪宋江!
水浒传的历史背景?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流民
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,**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,元杂剧里出现了很多水浒**,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定型于明代。
《水浒传》里的一百单八将,很多人武艺高强、有侠气,讲义气,比如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,为朋友拼命的石秀。《水浒传》又是俗文学,所以往往被看成武侠小说。
但我觉得不能这么划分,因为《水浒传》的气质不是武侠精神。描述一个东西,要通过分辨它不是什么,轮廓才会清晰。
《水浒传》和梁山好汉的来历
《水浒传》的**你大概知道,不需要我复述,我们大体回顾一下结构脉络就行:《水浒传》的前70回可以分成8个连环**,分头叙述武松、林冲、鲁智深等主角的经历,中间穿插着江州劫法场等群戏。
从第71回梁山泊排座次开始,好汉们结束了江湖漫游,汇聚到一起。
我们知道,金圣叹评点本是在这里结束的。后面的情节,是等待和接受招安,为朝廷四处征战,最后一众好汉风流云散。
梁山好汉有历史原型。真实的宋江一伙只有36人,虽然规模不大,但个个武艺高强,团队忠诚度很高,数万官军都奈何他们不得。
宋江等人纵横于河北山东,实际**影响并不大,但在北方民间家喻户晓。小说里把梁山的规模扩大到了108条好汉,还有千万军马。
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小说里,这些好汉都有一个固定身份,就是游民。
游民是古代社会里失去土地和职业、四处流动的人,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脱离正统社会秩序的“脱序者”。在历史上,凡是战乱饥荒,都会造成大量游民。
北宋比较特殊,即使社会稳定时期,仍然制造了大量游民。原因是当时人口激增,土地兼并严重,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,开始流动。
同时,宋代城市发达,城市管理松弛,有很多没有房产的城市游民。小说里的所谓“八十万禁军”,也大多是流民出身。当时城市里的职业流氓,叫“泼皮破落户”,像刁难杨志的牛二、发迹以前的高俅都是。
宋代**也很早就意识到这种不安定因素,把他们叫做“冗者”,也就是多余的人,严加管理。
《水浒传》小说里有个情节,官差追捕**生辰纲的晁盖一伙,线索就是他们住店的登记簿,这就是当时控制流动人口的手段之一。
另外,和尚道士、医卜星相这些走江湖的人,也是官方的监控对象。梁山上就有不少真假和尚道士和医生术士。
游民的共同身份,让梁山好汉自有一套观念和行为,我们一会儿再详细分析。
《水浒传》的文本来源和人物原型都很复杂,这让它既有游民的草莽气,又有文人改造后的主流道德味道。
这两套话语经常冲突,一个明显表现就是:梁山上的好汉座次,和民间评价不大一样。
笔在文人手里,所以一般是主流道德取胜。比如,不大起眼的关胜,凭什么排位比林冲高?就是因为他是关羽的后代,拥有身份和名分。
燕青论功劳不太够名列天罡星,但他忠心于主人卢俊义。而卢俊义是招安重要的**筹码。
但也有民间精神取胜的时候,最明显的是宋江。在《水浒传》的**里,宋江没什么了不起,凭什么做山寨之主?
因为在最早的民间**里,他是“勇悍狂侠”的狠辣领袖,言行像晁盖,身手像史进。他所统领的,是一个流民组成的精锐强盗团伙。
“水浒气”的缺陷
《水浒传》里有这么多武功高强的好汉,但我为什么还说这不是一部武侠小说呢?我用关键字搜了一下:《水浒传》全书只有1个侠字,却有400多次提到好汉。但这并不是我说它不是武侠小说的原因。
而是我觉得梁山好汉的动机、目标、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,跟我们定义的武侠精神,有本质的区别。
这也从另一个词语得到了印证,我们说起梁山,有个固定的词,叫做 “水浒气”,“水浒气”跟侠客精神,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,我来做个分析。
我们来看动机。侠客精神是义无反顾地主持和实现正义,是一种理想化的利他主义。
在梁山好汉中,只有鲁智深等几个人够这个标准。相比之下,“水浒气”的动机就很现实很功利了,可以分成小目标和大目标。
小目标很简单。游民的生活方式,让他们只顾眼前利益。
比如说水浒中的义气非常世俗,并不是施恩不图报,而是利益交换。
宋江在小说里很有威望,英雄一见就“纳头便拜”。但他只做了一件事:对流浪汉管吃管喝,一视同仁。
这也不容易,柴进就有厚有薄,怠慢了武松,所以武松只忠于宋江。这种“及时雨”式的慷慨,虽然算不上完整的侠义精神,却是贫困的游民最向往的。
除了满足眼前利益,小目标的另一个特点,就是遇到不满要立即发泄,过了这村就没这店,方式是结伙实施暴力,发泄性报复。
《水浒传》里的**往往是个人报复,而不是主持正义,比我们第一模块说的侠客境界低了很多。
他们大目标也很单纯,号召是替天行道,但多数人的算盘,是发泄报复完了,等着朝廷来谈判,实现“封妻荫子”的富贵。
在话本小说里,江湖好汉经过历险和奇遇,最后升官发财,甚至成为王侯将相,是一个固定**类型,叫“发迹变泰”,泰是否极泰来的泰。这是老百姓最爱做的一种梦,但它不是侠客梦。
水浒气不是文学创造,而是社会真实。很多读者不喜欢《水浒传》里的招安情节。
但在历史记载里,宋江一伙就是接受了招安,这在当时是很受羡慕的前途。在南宋,这类被收编的流氓土匪,称作“忠义人”。
小说里的人物下场大多很惨,这也有历史背景:宋代以后,国家对游民起义者的**强硬了很多,招安也没什么好下场。施耐庵等明代作者,已经很清楚这点了。
说完目标,我们再看看侠客精神和“水浒气”的一些观念区别。
武侠精神的特点无视世俗名利,通过脱离社会来实现自由。
而“水浒气”的游民思想,虽然在立场上**,但极度渴望世俗的名利。自从脱离了宗法家族和人际网络,他们就失去了家庭,不被社会尊重。
在观念上和主流意识形态对立;行为上是既反抗社会秩序,又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。
另外,武侠不一定承认普遍的社会道德,但有自己的是非观念,为了这套观念,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。
而在梁山这个游民团伙里,多数人是只有“敌我”之分,没有恒定的自我和价值观。他们是以个人感情为道义,以小集团利益为对错的。
像武松醉打蒋门神,理由仅仅是和施恩是朋友。争夺快活林就是黑帮争产业,根本没什么正义。梁山在和曾头市、祝家庄大**中的表现,道德说服力也不强。
所以,游民好汉结成团伙以后,个人原则常常被义气裹挟,逐渐向下看齐。这种水浒气,在今天的生活中,恐怕也有痕迹。
比如,都说自己是“对事不对人”,但在世俗规则里,大多数是“对人不对事”的。同样一件事,采取什么立场,要看对方是不是自己人。相反,侠客精神是有坚定原则的。
武侠中的武字,其实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被不断赋予了文化意味。
比如,常说的止戈为武,来自《左传》,本意是停止,后来经常被解读为利用武力来实现中止灾难和不义。
而在水浒气里,武力的表现是漫无目的、粗糙的暴力崇拜,没有美学意味。
暴力崇拜就是“谁强谁有理”。游民遭遇不平只能靠武力解决,久而久之就只懂得暴力。比如李逵凭着武力,可以**知县,到县里坐一天大堂。
漫无目的比较好理解,《水浒传》中有很多近乎**的嗜杀,毫无必要性的暴力。梁山好汉进行的**,常常是把别人“一门良贱”都杀光,手段很残酷。
这种**如麻,也是历史上游民作乱的真实场景,《水浒传》只是写实。
那么,我说暴力粗糙是什么意思呢?可以举个例子:
在武侠小说里,侠客们是带宝剑的,有种高贵气质。在《水浒传》里,变成了简陋写实的农民武装。
宋代社会丧失了唐代的尚武精神,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武器。在宋明小说里,好汉的武器是朴刀和杆棒。
朴刀不容易被禁止,因为它本来是种农具,刀头可拆卸,安到长把上,就可以当武器。杆棒就是最普通最廉价的木棒。
而且,宋代军队式武器铠甲,也不能和唐代甚至汉代相比。
我说了这么多“水浒气”的问题,确实有一点批评的意思。但目的不是批评古人。这些气质封存在古代小说里无妨,只是最好不要进入现实生活。